有很多中老年人可能都有晕眩的经历,那么这种晕眩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?中医在治疗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依据呢?

今天,我就以晕眩这个话题和大家好好谈一下。

首先,我们就来说说这个眩晕的病因病机。

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,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。轻者闭目即止,重者如坐车船,旋转不定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、汗出,甚则昏倒等症状。

眩晕的病机复杂,常见的有情志不遂,忧郁恼怒太过导致肝阳上扰于头目而眩晕,有年高肾亏肾精亏虚,进而导致髓海不足使脑窍失于濡养而眩晕,有病后体虚,脾胃虚弱,气血不足,清阳不升导致清窍失养而眩晕,有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浊阳于中焦,清阳不能上达头目,脑窍失养发为眩晕,也有跌仆损伤,瘀血阻滞经脉,或女性过度节食气血不能荣于头目而眩晕。

其实,眩晕这个病因虽繁,但总的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。虚者,气血不足脑窍失养,实者,风、火、瘀扰乱清空。眩晕之难治者在于临床中患者发病常各证候相互兼夹、转化,虚实夹杂。

另外,由于长时间应用手机、电脑等姿势不当,导致眩晕反复发生,且更趋低龄发病。

下面,我将和大家谈谈对晕眩的辩证经验。

第一种要说的就是肝阳上亢导致的晕眩。

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云:“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。”

从这里我们可见眩晕的发病与肝的关系密切,我们认为所谓皆属于肝,主要指肝阳之亢和肝阴之亏,二者密切相关,相互为病。

肝肾阴虚,阴不涵阳,以致肝阳升动太过:肝为将军之官,谋虑出焉,肝阳亢盛,则易郁怒焦虑,气郁化火,耗伤阴血,阴不制阳,阳为之亢甚。肝肾同源,肝阴不足与肾阴密切相关。

正如《景岳全书·眩晕》所云:“头眩虽属上虚,然不能无涉于下”。

所以在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,不仅要平潜肝之阳,也应滋补肝肾之阴。所以在用药方面,多选天麻钩藤饮合乌梅丸加减。

第二种,则是风痰上扰导致的晕眩。

《丹溪心法·头眩》云:“无痰则不作眩。”

脾主运化,为生痰之源,痰浊的产生与脾关系密切。

内生痰浊上蒙于脑窍,则发为眩晕正如清代医家程杏轩所:“湿饮不行,则起于脾,其证头重眼花,脑转眩冒。”

痰浊性黏腻,其致病有缠绵难愈的特点。且痰浊为阴邪,易于阳碍阳气之发越。

所以我们强调在治疗痰浊上扰之眩晕,重点在于健脾化痰,启蒙开窍,不求速效,缓慢图之,力求标本兼治,同时少佐生发阳气之品以发越郁遏之阳,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。

常选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,以健脾化痰,醒脑除湿。

第三种,则是气血亏虚导致的晕眩。

这种晕眩,可因思虑太过劳伤心脾,脾虚气血生化乏源;也可因年老体弱,久病不愈,气血消耗太过;最终上气不足,脑失所养而发为眩晕。

正如《灵枢·口问》:“故上气不足,脑为之不满,耳为之苦鸣,头为之苦倾,目为之眩”。在治疗上应补养气血以补虚,健运脾胃以增强气血化源之力,生活上应注意调节饮食起居,避免过度劳累。

对于本证,我们常选补中益气汤加减。

第四种,则是因为肾精不足导致的晕眩。

《灵枢·海论》云:“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。”肾为先天之本,主藏精,精能生髓脑为髓海。肾精先天不足或后天肾精亏耗,则髓海不足,发为眩晕。老师认为肾精不足,易致水不涵木,肝失所养则肝阳易亢。

故在治疗肾精不足之眩晕,除填精益髓外,还应注意滋肝阴,清肝热,常选用六味地黄汤或肾气丸加减。

我们认为眩晕起病以虚证居多,在治疗过程常用补法。但临床眩晕常见的证型较多,有肝阳上亢、风痰上扰、气血亏虚、肾精不足等证,各证型之间常有所兼夹。在治疗过程中要谨守病机,辨证施治,根据患者病情从整体出发进行调理切不可拘于一方一药,总以补虚泻实,调整阴阳为原则。

所以说,晕眩的治疗主要还是在于辩证,只要能够辩证正确,一般调理都能起到挺好的结果。
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